一、加工加工食品全程溯源係統的食品溯源特點及編碼思路
加工食品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可歸納為“加工食品是全程指食品原料經過初加工、深加工過程所獲得的系统食品”,其特點是立及食品深加工。由於加工食品經過的应用深加工過程較為複雜,多數情況下為批次加工,加工因此在加工環節信息提取較大,食品溯源需要建立的全程溯源係統較為複雜,追溯的系统軌跡較粗。
加工食品鏈一般來講比生鮮食品鏈多一個環節,立及就是应用深加工環節,由於深加工過程較為複雜,加工形成了其溯源係統的食品溯源特殊性。在深加工環節中,全程最小的可記錄單元是批次,且涉及若幹種原料,包括主原料、輔料、佐料、助劑、添加劑等。每一種原料可能來源於一個基地或不同的基地,按這種方式進行追溯,其係統太過龐大,難以實現。即使能夠實現,一個最終包裝的食品,可能來源於太多的基地或區域、涉及的責任者太多,追溯的結果是模糊的,這種溯源就失去了意義。所以加工食品追溯係統的建立應設立其前提條件:其一,以加工食品的少數幾種原料作為主線,追溯其來源過程,其他原料僅僅提供來源及安全信息;其二,某一批次加工食品的原料來源於某一個基地。
由於在追溯過程中,環節之間的鏈接是依賴於編碼設計。如同生鮮食品編碼一樣,根據最小可記錄單元的組成進行編碼,一個最小可記錄單元為一個編碼。在加工食品溯源中,最小可記錄單元為最終產品包裝,不同的環節,其最大可記錄單元不同。最大可記錄單元是一個基地,但一般來講不是一個基地,中間的可記錄單元是一個批次。三者之間沒有純粹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一個批次包含若幹個終產品包裝,且包含若幹個基地。所以編碼的順序不是純粹的正向和反向關係。
二、動物加工食品溯源係統構架
1、係統構架
動物加工食品溯源係統構架如圖3-56所示。
2、生產基本流程及可記錄單元
動物加工食品生產基本流程可分為6個主要環節:養殖—屠宰—分割—加工—運輸—銷售,其可追溯單元如圖3-57所示。
Dupuy等(2005)設計了香腸生產的基本流程:在製作香腸過程中,不同的組分如腿肉、邊肉和肩肉等絞碎後混合產生新的批次,新批次的肉生產不同類型的香腸(圖3-58)。每種肉組織按一定比例混合,生產香腸的終產品。在一天的生產中,工廠會接收不同批次的原材料,所以會產生許多的原料批次和終產品批次。
三、動物加工食品溯源係統案例分析
1、魚肉香腸溯源係統
開發商:日本食品產業中心。
參與者:食品加工者、批發者和零售者。
(1)係統框架和特征
①建設背景。加工食品種類繁多、加工商眾多,必須建立一種追蹤係統,向不同的環節、同一環節不同責任者提供傳遞信息的途徑和方法。基本原則是每一個環節(原料生產、加工、分銷和零售)負責本環節的信息儲藏和管理,需要利用二維碼作為標識進行信息儲藏和傳遞。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於《食品及食品汙染溯源技術與應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溯源係統,食品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