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果酸模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湖北、网果河北、酸模河南、基础及临浙江及安徽等地且分布廣泛,研究用概資源豐富,网果具有清熱解毒、酸模破瘀生新、基础及临消腫痛止血等功效,研究用概是网果一種極具開發和利用價值的草藥。目前,酸模其單味藥或複方在臨床應用治療消化道出血、基础及临幽門螺杆菌感染的研究用概相關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网果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均取得了較好的酸模療效,尤其是基础及临治療幽門螺杆菌感染的相關性胃炎效果顯著。但其治療胃腸疾病的作用機製尚不明確,臨床製劑工藝有待進一步優化,缺乏質量控製標準。本文通過文獻檢索,對網果酸模生藥學特征、化學成分、質量研究、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進行總結歸納,並對其治療幽門螺杆菌感染的相關性胃炎進行展望,以期為網果酸模開發和應用提供參考。
網果酸模為蓼科酸模屬網果酸模Rumex chalepensis Mill.的根及根莖。《中國植物誌》名網果酸模,《中藥誌》名紅絲酸模,《中藥材正名詞典》名血絲土大黃、土大黃(中南)、血三七(江西)等,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河南、浙江及安徽等地。《新華本草綱要》記載其具有清熱解毒、通便、殺蟲之功效,民間用於止血和治療痢疾。臨床應用認為,其具有理氣活血、破瘀生新、消腫生肌之功效用,單味藥或複方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幽門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相關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尤其是網果酸模衝劑治療Hp感染的相關性胃炎有效率高、副作用小。但其治療胃腸疾病的作用機製尚不明確,臨床製劑工藝有待進一步優化,缺少地方和國家標準。為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增強對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網果酸模的認識,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本文對其生藥特征、化學成分、藥理作用以及臨床應用進行整理,並在治療Hp相關性胃炎方麵與其他中藥進行對比和展望。
1 生藥學特征
網果酸模別名金不換、土大黃等,生藥學記載有幾種情況。關於土大黃《證類本草》(1108年)在大黃項下引述:“江淮出者曰土大黃,二月開花,結細實。”關於金不換《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中記載:“金不換,亦名救命王。如羊蹄根而葉圓短,本不甚高。此草出於西極,傳入中土,人家種之治病,故山澤中不產。立春後生,夏至後枯,用根……綱目三七亦名金不換,與此別”。《植物名實圖考》(1848年)中記述:“金不換,江西、湖南皆有之,葉如羊蹄菜而圓,或稱為土大黃。”根據描述和附圖,可認為即是鈍葉酸模 Rumex obtusifolius L,可見鈍葉酸模入藥亦稱為金不換。鈍葉酸模基生葉長圓狀卵形或長卵形,長15~30 cm,寬6~15 cm,頂端鈍圓或稍尖,基部心形,邊緣微波狀,上麵無毛,下麵疏生小突起;莖生葉長卵形,較小,葉柄較短,托葉鞘膜質,易破裂。花序圓錐狀具葉,分枝斜上,花兩性,密集成輪;外花被片狹長圓形,內花被片果時增大,狹三角狀卵形,頂端稍鈍,基部截形,花期5~6月,果期6~7月。經查閱文獻,網果酸模(紅絲酸模)藥用同鈍葉酸模,主要區別是網果酸模莖生葉的葉脈紅色,內花被片三角狀心形,具極明顯的網紋,邊緣具銳齒,齒直,全部具小瘤,小瘤長圓形。網果酸模花期5~6月,果期6~7月,與《證類本草》上提到的“土大黃”不符;網果酸模“基生葉長圓狀卵形或長卵形”,與《本草綱目拾遺》所說的金不換“葉圓短”、《植物名實圖考》所說的金不換“葉如羊蹄菜而圓”不符,因此網果酸模與曆代報道金不換不是同一種植物。
近現代,《中藥誌》(1979年)將其命名為紅絲酸模;《中藥材正名詞典》(2004年)以血絲土大黃為其藥材名,紅絲酸模為其植物名;《中國植物誌》(2004年)命名其為網果酸模。該草藥在臨床應用時稱為金不換。因此,為進一步認識網果酸模,本文經查閱文獻並結合近年研究成果,對其生藥特征進行概述。
1.1 形態性狀
網果酸模為多年生草本,根肥厚,莖直立,高達l m以上,具深溝槽,莖中上部多分枝,分枝開展近平伸。基生葉長圓形,長5~20 cm,寬3~8 cm,頂端圓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稍呈波狀,兩麵無毛,下麵中脈突起,基生葉有長柄,柄長約為葉片的1/3;莖生葉較小,葉脈紅色,葉柄長2~4 cm,向上漸短;托葉鞘筒狀,膜質,易破裂。圓錐花序頂生,大型,窄長,花多數成疏離的簇叢,花序基部有較小的葉,輪狀排列;花兩性;花具極細小花梗,花梗中下部具關節;花被片6,2輪;外花被片橢圓形,內花被片果時增大,三角狀心形,長3~5 mm,兩邊各具4~7齒,齒直,網脈甚明顯,蜂窩狀,每片有長約2 mm的長圓狀瘤狀突起。瘦果三角卵形,頂端急尖,基部狹窄,長2.5~3 mm,褐色,花期4~6月,果期6~9月。
1.2 藥材鑒別
網果酸模根呈類圓錐形,根莖直徑達3 cm,根直徑達0.8~1.8 cm,全體棕灰色至棕紅色。根莖頂端有莖基殘餘,具棕色鱗片狀物及須毛狀纖維,其側有的具有側芽或須根痕,有少數環紋。根部多分支,表麵具有多數縱皺紋,並可見橫長皮孔樣疤痕及點樣須根痕。質硬,切斷麵黃色,有棕色形成層環及放射紋,氣微,味微苦。
1.3 顯微鑒別
1.3.1 根橫切麵組織特征
網果酸模根(直徑0.7 cm)橫切麵:木栓層薄,木栓細胞數列,多萎縮或凋落,栓內層為數列排列整齊的長方形扁平小細胞。皮層無機械組織,有極少的草酸鈣簇晶散在,直徑50~60 μm。韌皮部寬度約為木質部的1/2,內側韌皮束較為明顯,無韌皮纖維,韌皮部細胞壓縮,形成層環狀。木質部寬廣,導管多角形、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約25~100 μm,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呈徑排列,向內導管漸少漸小;木射線明顯,約6~30列細胞寬,為薄壁細胞;木質部外側約1/4部分木纖維發達,向內漸無木纖維。本品薄壁細胞富含澱粉粒,類梭形、類球形,長徑5~32 μm,根莖中央有髓部。
1.3.2 葉橫切麵組織特征
網果酸模葉上下表皮均為1列細胞,有的破碎而難以辨認。葉肉柵欄組織為1~2列短柱狀細胞,海綿組織細胞類圓形,葉肉組織中充滿大型草酸鈣簇晶,直徑40~87 μm,棱角尖銳。主脈橫切麵類圓形,具6~9個瘤狀凸起,凸起的表皮內側有數列厚角組織細胞;維管束為8~14個,其中1~3個散在於中央,其餘環列,均無纖維束;基本薄壁組織中散有眾多草酸鈣簇晶。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20年第26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土大黃,幽門,三七,草酸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