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圖8可知,5個龍眼品種(係)在果實發育過程中可滴定酸含量的新品變化規律基本一致,均呈現持續下降的种系變化趨勢。其中‘寶石1號’‘福晚8號’和‘桂明1號’的引种育和可滴定酸含量變化規律較為相似,均表現為前期下降較快,南宁後期下降較慢;‘石硤’和‘晚香’均表現為持續緩慢下降的品质變化趨勢。8月25日後,变化比较‘石硤’果實的规律可滴定酸含量最低,為0.043%,龙眼其餘4個品種的新品可滴定酸含量顯著高於‘石硤’,在0.05%~0.07%之間。种系
由圖9可知,5個龍眼品種(係)的南宁可溶性蛋白質含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表現為:在7月15日—8月12日前的品质果實發育前期,可溶性蛋白質含量較高,变化比较變化較緩慢,隨著果實發育含量逐漸下降,至生長中期下降至最低點,之後再度上升到較高水平。不同品種變化幅度不太一致,其中‘寶石1號’的可溶性蛋白質含量下降幅度最大,從7月22日—8月25日下降了67.3%,下降幅度是‘石硤’的2倍多;其次是‘福晚8號’,從7月29日—8月19日下降了50.8%;再其次是‘石硤’,從7月15日—8月5日,可溶性蛋白質含量下降了33.5%;‘晚香’和‘桂明1號’的可溶性蛋白質含量下降幅度相似,但‘晚香’表現較快,‘晚香’從7月29日—8月12日下降了24.9%,‘桂明1號’從8月12日—9月1日下降了24.6%。在成熟後期,可溶性蛋白含量是‘石硤’最高,其次為‘晚香’,然後是‘桂明1號’‘福晚8號’和‘寶石1號’。
5個龍眼品種維生素C的含量在果實生長發育各時期有所差異,但整體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均表現為先升後降的變化趨勢,各品種達到最大值的時間不一樣。其中‘石硤’8月19日達到最大值,為0.9mg/g;‘晚香’8月25日達到最大值,為1.1mg/g;‘寶石1號’9月1日達到最大值,為1.1mg/g;‘福晚8號’和‘桂明1號’9月8日達到最大值,為1.3mg/g在各品種中最高(圖10)。各品種果實的維生素C含量在達到最高值後迅速下降,可見,龍眼果實的適時采收對於保證果實品質,提高維生素C含量具有重要意義。
對不同龍眼品種(係)開展果實生長發育變化規律和內含物的變化特征規律的研究,探明果實發育中單果重、果實縱橫徑、可食率、果形指數的變化及TSS、維生素C、可溶性蛋白質、可滴定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積累特征,對於生產上製定不同龍眼品種(係)的栽培技術措施和調控龍眼果實品質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引進的3個龍眼新品種(係)及廣西主栽的2個品種(‘石硤’和‘桂明1號’)入手,探明了5個龍眼品種(係)的果實發育和品質變化規律。前人對‘大烏圓’或‘石硤’龍眼品種果實發育動態的研究表明,龍眼單果重的增長曲線為近“S”形,本研究中的5個龍眼品種(係)在廣西南寧市的果實發育的變化曲線與前人研究結果相似。
TSS是評價果實品質的一個重要指標,其主要成分是可溶性糖。龍眼屬於高糖含量的水果,生產上為方便衡量果實成熟度和糖含量的高低,經常直接使用TSS含量作為衡量成熟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帥良等在研究不同龍眼品種果實成熟時糖含量及其特征中報道,成熟龍眼果實中具有較高的TSS含量,且TSS含量在16%以上,不同龍眼品種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本研究結果表明,5個龍眼品種(係)在果實發育過程中,果實假種皮的TSS含量在12.0%~22.7%之間變化,‘福晚8號’和‘晚香’的TSS含量大於20%的天數均在12d左右,‘桂明1號’TSS含量大於20%的天數高達20d左右,‘寶石1號’TSS含量高於20%的天數僅維持了1周左右,可見‘寶石1號’雖然果大,但在南寧地區退糖速度較快;‘桂明1號’退糖速度最慢。5個龍眼品種(係)果實假種皮中,可滴定酸含量表現為持續下降的變化趨勢,與周煜棉等對‘石硤’的研究結果一致,這種果實發育期間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可能與果實膨大及其酸轉化為糖、酸合成能力降低或分解能力增強等有關。
可溶性蛋白也是評價龍眼果實好壞的重要營養指標之一,許家輝等的研究表明,晚熟龍眼掛樹保鮮過程中假種皮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並不都在下降,而是初期下降,中期上升,最後又下降。本研究結果表明,5個龍眼品種(係)的果實在整個生長發育期內,假種皮的可溶性蛋白質含量在果實發育初期下降,之後呈持續上升狀態,該結果與許家輝不一致,可能是由於二者觀察研究的階段不同,前者是在果實進入掛樹期開始觀測,後者觀測的是果實整個生長發育期。發育初期蛋白質含量的下降可能是為種子和果實發育提供營養,隨後蛋白質含量回升為種子和果實進一步積累貯藏物質奠定基礎,相關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龍眼果實中含有糖、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這些是水果中重要的營養成分和風味物質,是重要的品質指標。謝鳴等對楊梅可溶性糖的研究發現,果實成熟前期,隨著果實的發育,可溶性糖含量逐漸升高,且持續到果實成熟時達到最高值,對蘋果、柑橘等的研究也表現這種趨勢,與本文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還表明5個龍眼品種(係)的可溶性糖含量差異較大,這與趙樹堂等對李果實發育過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此外,筆者還測定了5個龍眼品種(係)在果實發育期維生素C含量的變化,在整個發育期間維生素C動態變化曲線表現為先升後降,這與周煜棉等、甘霖等的研究結果一致,其中果實發育過程中果實維生素C含量達到最大值,以‘福晚8號’和‘桂明1號’的最高,其次是‘晚香’和‘寶石1號’,‘石硤’最低。
相關鏈接:蛋白質,維生素C,龍眼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熱帶作物學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