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網
深度網

與前麵兩種情況時行比較

时间:2025-04-26 21:08:46来源:

2、食品水輔酶Q10微乳溶液的完全微乳溶解能力分析

試驗分為三種情況進行,第一種情況是稀释不加入表麵活性劑和表麵活性助劑,在這種情況下輔酶Q10溶解度很小,制备幾乎為零,食品水可以看出輔酶Q10在食品用油中的完全微乳溶解度非常有限,這也成為其應用方麵的稀释一個瓶頸。第二種情況是制备表1中四類試劑,前三種在一起混合時沒有加入輔酶Q10,食品水目的完全微乳是觀察食用油在表麵活性劑與表麵活性助劑混合物(即載體係統溶液)的溶解情況,試驗結果表明,稀释兩種油在空白微乳液中的制备溶解量分別達到了5.7%和8.8%,其中葵花油的食品水溶解量更多可以與葵花油所含的多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含量較高有關。第三種情況是完全微乳在載體體係中加入了輔酶Q10,試驗結果令人振奮,稀释輔酶Q10的溶解量分別達到了2.40%和3.80%,同時兩種油酯的溶解量也較大幅度的增加,與前麵兩種情況時行比較,可以推測出食用油和輔酶Q10在空白係統中的溶解性有協同增效的作用。


3、導電性分析
 

為了更好地理解界麵處係統的溶解能力,判 斷微乳的類型,沿稀釋線研究了溶液的電導率。 o/w型微乳液具有較大的電導率,而以油為連續 相的w/o型微乳則電導率較低;當發生相轉變 時,電導率有明顯的突變,常被用來指示乳液的 轉相。由圖2可看出隨著稀釋時水量的不斷增 加導電導率也不斷增大,但在不同含量水時增大 的幅度不同,當含水量在0%~20%時電導率 非常小幾乎為零,表明在該含水量時微乳的類型 油包水型,因為幾乎不存在遊離態的水。當含水 量為30%~50%時溶液的電導率呈現加速度增加,表明該含水量下微乳表現為雙連續型結構,有一定的遊離水存在。當含水量達到並超過60%時電導率增加幅度達到最大,並保持不變,幾乎成一元線性增長,表明此時微乳轉變為o/w類型。從圖中可以看出線性發生拐點的位置大約是20%~30%和50%~60%處,表明在這位置處微乳的類型發生了變化,同時,兩種微乳液在相同電導率值都基本相同,表明油和CoQl0對微乳類型的變化幾乎不產生影響。

4、黏度分析

為了表征輔酶Q10微乳係統,沿稀釋線對空白係統和溶解輔酶Q10微乳溶液的黏度進行了對比研究,試驗結果表明,這兩種微乳液的黏度隨著含水量逐漸增加先增加後降低,其中當含水量在30%-50%時的黏度遠遠高於其他階段的,表明該階段正處於混亂狀態的雙連續相,由於極性基團和非極性基團不能有序排列,所以黏度大幅度增大,之後隨著加水量的增加,相發生變化,黏度快速降低。從黏度圖上也可以表明,低含水量時微乳液為連續相W/O微乳液,含水量達到30%~50%時為雙連續結構相,含水量達到60%時相發生反轉,轉變為連續相OAV型的水包油型微乳溶液,連續相是水性的並且黏度下降。同時也說明了油包水型的微乳溶液的黏度大於水包油型的黏度,表明大分子的非極性物質是形成黏度的主要貢獻者。將兩條黏度線進行比較時就會發現,當含水量相同時輔酶Q10微乳溶液的黏度始終大於空白係統的,這與輔酶Q10微乳溶液溶解較多非極性化合物有關,當是當加水稀釋至含水量達到60%時,二者黏度就相差不大了,表明此時溶解的非極性化合物對整個微乳溶液的黏度影響可以忽略了。

三、結論

該研究表明,基於食品級乳化劑SE-15和乙醇按照質量比為75:25的形成的微乳混合溶液,既可以被水完全稀釋,同時又能夠溶解較多的非極性化合物。輔酶Q10葵花油橄欖油在空白微乳係統中的溶解能力有協同增效的作用。試驗結果表明,輔酶Q10在由SE-15(61.20wt%)、無水乙醇(20.4wt%)和葵花油(14.6wt%)組成的微乳係統中的溶解量達到了3.8%,有效的解決了其溶解性差的問題,同時該微乳係統用水可以完成稀釋,為開發高含量輔酶Q10的功能性飲料及其他食品奠定了基礎。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食品添加劑》,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輔酶Q10橄欖油葵花油脂肪酸

更多内容请点击【熱點】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