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地還沒到田裏,農民朋友就熱情地招手打招呼,政协质生像迎接親人一樣。黄显化”全國政協委員、良新陽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黃顯良回憶起在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的产力場景,臉上洋溢著欣慰的农业笑容。每一次與農民朋友的现代交流,無論是全国解答技術難題,還是政协质生分享豐收喜悅,都讓他深感紮根基層的黄显化意義。
“看到他們臉上的良新笑容,我就知道,产力堅守‘三農’這條路沒有走錯。农业”這份來自田野的现代溫暖,成為黃顯良履職路上最堅實的全国前行動力。2025年全國兩會,黃顯良繼續深耕“三農”領域,帶著三份沉甸甸的提案赴京,從農業新質生產力到農文旅融合,勾勒出鄉村振興的新藍圖。
聚焦農業新質生產力
破解現代化發展瓶頸
“技術適配性不足、綠色發展實踐難、人才短缺是三大瓶頸。”在《關於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機製的提案》中,黃顯良指出農業現代化痛點。他指出,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關乎中國高質量發展成色,然而當下我國農業現代化與新質生產力融合發展仍麵臨困難。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因地製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黃顯良深表讚同:“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現代化,是曆史必然、時代所需、發展必需。”過去一年,他走訪多個農業合作社、現代農業產業園與農業科技企業,深入了解農業發展現狀、技術應用及麵臨挑戰,發現諸多問題製約著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為此,黃顯良建議:加快農業科技的綜合應用與創新;提高綠色生產投入比例;加大農業實用人才培養;加快推動農業發展製度改革。
尤其是聚焦人才領域,黃顯良進一步細化舉措。他認為,各地結合鄉村振興實際,製定優化人才引進政策,給予創業扶持、住房補貼等激勵,吸引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大學生、退役軍人紮根農村。同時,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現代農業理念和創新精神的農業人才,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保障。
推動農文旅融合
走特色富民之路
隨著現代鄉村產業體係加速構建,農文旅融合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黃顯良在《關於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提案》中敏銳洞察到,盡管前景廣闊,但現階段農文旅產業前行之路仍布滿荊棘,存在農文旅產業仍麵臨統籌機製不完善、文化內涵挖掘不足、產業融合深度不夠、聯農帶農效應不佳等問題。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同樣聚焦該領域,著重強調要著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推進鄉村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提升鄉村旅遊特色化、精品化、規範化水平。
為此,黃顯良提出四條建議:一是完善統籌規劃,走特色發展之路;二是深入挖掘資源,走“文化+”發展之路;三是豐富業態模式,走協同發展之路;四是鼓勵共建共享,走富民興村之路。
打造文化地標
讓海絲文化煥發新生機
黃顯良還帶來了一份飽含對家鄉文化深厚期許的提案——《關於支持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打造世界級“一帶一路”“心聯通”海絲文化交流標識館的提案》。他希望通過這一提案,將家鄉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升級為世界級海絲文化展示平台。
“廣東海絲館現有的基礎條件完全符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要求,具備打造世界級展館的潛力。”黃顯良在提案中提出五大建設方向:建設國家水下考古科技創新中心、中國水下文化遺產研究闡釋中心、海絲曆史文化展示傳播中心、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以及海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中心。他希望通過這些舉措,讓海絲文化“活起來”,成為聯結曆史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回顧過去一年履職經曆,黃顯良提交的《關於大力培育現代農民,促進返鄉農民創業的提案》和《關於加強高標準農田耕地土壤質量建設的提案》得到了農業農村部的積極回應,相關推進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這些反饋對黃顯良而言,是極大的激勵。“這讓我更有勇氣去調研、提意見、寫提案。”他感慨道。
從田間地頭到兩會會場,黃顯良用腳步丈量鄉村,用提案傳遞民聲。在他的履職筆記裏,鄉村振興的藍圖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謝曉莉